近日,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及时启动商事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在专业调解机构和法官辨析法理、悉心调解下,一起涉上海迪士尼乐园的首例服务合同纠纷得以当庭达成调解协议。
会员卡被单方终止
2016年6月,迪士尼乐园刚刚开园,上海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与上海国际主题乐园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开通了10张33俱乐部会员卡,支付的会员费加年费金额高达317.9万余元。
33俱乐部会员是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嘉宾客户,享有诸多会员专属福利。然而,不到5个月,迪士尼乐园却单方发函终止了合同关系,并没收了全部会费。这样,投资公司的10个会员账户全部无法正常使用。
投资公司将迪士尼乐园起诉至法院。原告诉称,其支付了巨额的入会费及年费,被告却在无任何沟通的情况下单方终止合同,损害该公司的利益,应予赔偿。双方签订的合同中亦存在旨在免除被告责任、加重原告责任、排除原告主要权利的格式性条款,应被确认无效。
会员有“倒卖”福利之嫌
法庭上,迪士尼乐园方面表示,因为原告会员在朋友圈“倒卖”游园福利,违反了双方签订的合同约定。
原来,双方在合同中约定,33俱乐部会员卡仅限持卡人使用,不可转让。若被告发现原告会员存在出售、交换、拍卖会员福利、会员卡的情况,将导致会员账户终止,且入会费和年费概不退还。
在2016年10月的一次调查行动中,被告发现了两个兜售上海迪士尼乐园贵宾服务的微信公众号。调查人员分别与其取得联系,在支付相应金额后,被顺利带入园区,并享受到了33俱乐部会员专属的贵宾服务。
深入调查发现,这两名微信卖家正是原告公司的会员。
双方当庭握手言和
在立案前,浦东法院曾委托上海浦东联合法律调解中心进行诉前调解。调解员仔细分析双方合同履行情况,阐明诉讼的风险,并提出建设性的调解方案,双方表示将对调解方案进行详细的内部审议。
案件立案后,承办法官朱俊及时启动审判程序,对案情做了研判,并立即和调解员沟通,了解诉前调解的具体情况,同时迅速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法官还对33俱乐部运营模式、会员制度及相关文件提供法律建议,避免类似纠纷的出现。在法官的协调下,双方握手言和,当庭达成调解协议。
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庭长曹克睿表示,市场主体都希望用更灵活便捷的方式化解纠纷。为此,自贸区法庭探索建立了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向市场主体发布《上海自贸区商事争端解决指南》,并率先引入一批独立第三方商事调解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自贸区法庭成立3年多来,已通过多元调解机制,成功调解600多件案件,累计调解标的额超过5.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