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个渠道获悉,海力士再保险合同纠纷一案将由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6月初公开审理。
SK海力士无锡半导体工厂于2013年9月4日发生火灾,目前估损约为9亿美元,成为国内企财险市场至今最大的单笔赔案。在涉事各方进行赔付的同时,现代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下称“现代财险”)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联合”)陷入相关再保险合同纠纷。
根据双方2013年年报公布的信息,中华联合认为与现代财险的海力士再保险合同不成立。现代财险于2014年1月向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获受理。
是否确认或为争议核心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的诉讼标的额约为2.8亿元。在海力士项目分保之初,作为主承保人的现代财险将5%的份额分出给中华联合,按照9亿美元的估损计算,5%的份额与诉讼标的额基本相符。
一位中华联合的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中华联合与现代财险在就海力士项目5%的份额分出事项进行商谈时,附加相应条件,包括分出方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对再保险合同进行确认。
“但是对方在规定期限之前没有进行反确认,所以合同不成立。在9月4日出险之前,中华联合也没有收到海力士项目的任何保费。”上述内部人士说明。
一位保险业律师认为,合同纠纷的核心应该会在“是否确认,是否成立”上。如果确实有附加条件要求确认,而又没有确认的话,合同就不会成立。但还是要看双方在庭上的举证和法院最终的判决。
21世纪经济报道就该再保险合同纠纷联系现代财险方面,其表示不便回应。关于合同的签订、保费的汇入等问题,现代财险表示以法院公布信息为准。
根据双方2013年年报,中华联合2013年的净利润约为11亿元,而现代财险2013年净亏损约为218万元。由此来看,2.8亿元对双方都将会是一笔不小的赔付。
企财险费率仍无明显变化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曾独家报道海力士无锡半导体工厂财险保单的总保额约为80亿美元,保费约为2000万人民币。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海力士赔案的核心在于风险与价格不匹配,而这在整个财产险市场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从单一最大损失来说,海力士赔案作为国内保险业第一例而受各方关注,但是其对于2014年企财险再保合同的续转影响甚微。
不同的再保险合同,有不同的续转时间。1月1日是中国内地财险市场最为重要的续转日期,大约会有七八成的再保险合同在该日期续转。
一位外资再保险人士表示,从今年1月1日来看,总体的企财险费率水平只是一个维持,甚至略有下降。像海力士这样的风险也是纳入整体的合约来管理,所以很难把海力士这样高风险的价格跟整个合约价格分开。
在1月1日续转的前期,因为海力士赔案的刺激作用,再保险人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风险,但是最终由于承保能力过剩,以及分出公司的集体抵抗而放弃。
一位中资再保险人士认为,海力士这一单笔赔案就使整个企财险行业的赔付率提高十几个点,但是相关费率仍然没有提高。只能说这件事还没有伤筋动骨,因为有再保险买单,也还有承保利润可赚,这种不理性的承保尚未到临界点上。
直保市场的相关费率也没有明显变化。上述外资再保人士认为,前些年车险的利润较高,对非车险进行较大的补贴。类似海力士这样的风险,直保的定价方式是一个经验费率,很难把预期的巨灾损失纳入定价模型,容易形成很低的价格。
海力士不会是最后一例
财险市场过度竞争只是造成风险价格不匹配的原因之一。另外,资本约束不强、再保供给过剩从某种程度上也有着传导作用。
“未来有望通过‘偿二代’对巨灾风险进一步强资本约束,这将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新兴的承保能力都在向中国集中,造成再保市场供给过剩也是客观现实。”上述外资再保人士解释称。
再保险人在海力士赔案上的损失主要来自于合约再保。通常情况下合约是自动纳入,只有当出险后才会知道海力士这样的高风险标的也在其中。虽然受到分出公司抵抗,但也有一些再保公司采取实质性措施,比如从常规合约中拿掉这样的高风险标的,不允许通过合约这样的常规分保方式,要接也只接临分。
像海力士这类工厂的风险特点决定一旦出险就损失巨大。首先,整个工厂不能划分危险单位;其次,单一设备的价值非常高;再次必须在高洁净度的环境下生产;最后,这种危险又很难避免,因为在晶片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易燃易爆的有毒金属和气体。
上述中资再保人士表示,台湾地区和韩国的晶片生产厂商都出过类似的事故,这类厂商目前正在迁往中国大陆,海力士只是其中一家。这类工厂自身高风险的性质决定海力士将不会是最后一例。(编辑王芳艳)